华理专访 郝梁梁:打破疆界,不畏创新
创新是设计学子永恒不变的话题。当“打破疆界,不畏创新”成为了人生信念,作为一名设计师,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呢?
此次校友专访有幸邀请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2010届硕士毕业生,「大邦创新」创始人——郝梁梁,共谈设计。
Q:离开华理一段时间了,想“家”吗?能不能分享一下在华理的一些有趣或者难忘的事情。
离开虽有一段时间,但还是会经常回去的,一是目前活动区域离学校不太远,二是也有作为交互设计的外聘讲师去奉贤校区上课。
学生时代每天都是精彩的、值得被回忆的,其实现在很怀念那种每天都可以沉浸在学习中的时光,也时常想公司稳定或者财富自由后可以再出国读个自己感兴趣的硕士。工作多年后才慢慢的认识到在学校的系统化学习对一个人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读书时只是知道读书,但没有站在更高的角度认识学习的意义。
我记得聂桂平老师有带我们去市中心的一些奢侈品店,比如万宝龙、B&O,让我们真实的去感受一些好的设计,这些店是当时大部分学生不太敢自己进去的。除了学习设计外,老师也有鼓励大家要自信、要开放。其实毕业多年后,老师所教的知识基本会忘记,但有些东西或许会持续影响你。
▼▼▼
Q:作为大邦创新的创始人,您是如何走上创业的道路的?
14年找工作拿了好几个offer后,觉得自己在工作面前是可以有选择的,再加上自己判断做设计公司是一个好的时机,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创业了。
▼▼▼
Q:有什么难忘的创业经历吗?
很多,最难忘的还是刚开始的几个月没有办公室,每天早上八点多到上海图书馆占座位。
▼▼▼
Q:能够分享一下自己的设计理念吗?
我们更推崇的是「共创思维」。许多“以人为本”的设计公司为人们设计。在大邦创新,我们主要强调与人一起设计。在方法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我们尽可能将影响服务结果的人员带入设计开发过程,这也反映了设计师与客户关系的根本变化。共同创造设计方法使更多的人能够在问题的制定和解决方案中做出创造性贡献。
简单来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以多种方式产生知识。不断的扩展领域,吸收包括来自人类学、商业和创新等其他领域的新方法,这些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并行实施。具体来说,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大多数公司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用户研究和设计,使用研究人员充当用户,设计人员和业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中间人。在此过程中向用户咨询,但没有对解决方案进行创造性控制。「共创思维」可以使团队更接近未来的用户。这是一种增加用户直接参与的方法,团队与最终与用户合作设计概念。业务利益相关者、研究人员、设计者和最终用户一起探索问题并生成解决方案。
根据共创思维,我们也在在长时间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一套方法工具,来支持共创过程,总结了沟通、创造、分享见解和测试新想法的方法。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参与者创建用户角色、故事板和用户旅程。可以通过原型设计和场景生成技术测试潜在的解决方案。生成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用户价值的更好的创意,提高客户或用户需求的知识,立即验证想法或概念,更高质量、更好地差异化产品或服务,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
部分案例分享
横向代表了要理解用户使用场景,能够把某个落地的产品(比如一个App)放到全局触点去审视,审视你要落地的产品在全局触点中的定位以及如何与其他触点相互衔接,横向上的点就是服务触点。
部分案例分享